馬勒協會

《大地之歌》終曲的音樂與詩詞

台灣馬勒愛樂協會第50次講座活動

作於1908年的《大地之歌》,是馬勒在經歷連串生活重大打擊後的轉變與沈澱之作,也是一個由「交響曲」與「樂團聯篇歌曲」發展出的合體。由於取材自唐詩,對我們頗為親切,但此曲真正的涵義卻超越中文原詩,是馬勒獨特的心境,可以從馬勒自己添加的歌詞中追尋。

時間 : 2017/04/15(週六) 14:00~17:00

地點 : 夜鶯講堂

費用 : NT$ 400

主講人 : 游昌發


游昌發 教授

游昌發,1942年出生廣東省潮陽縣。1969及1979年兩度留學奧地利於國立維也納音樂院學習作曲,回國後先後於國立藝專、輔仁大學及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及傳音系任教,讓原本就重視傳統音樂的游昌發有機會更清楚地了解傳統音樂,包括南管、北管、古琴、琵琶和古詩吟唱等,作品無論於技法、配器、音色與各種中、西思維之融合與運用,均展現了其文化底蘊的成熟度。...

作於1908年的《大地之歌》,是馬勒在經歷連串生活重大打擊後的轉變與沈澱之作,也是一個由「交響曲」與「樂團聯篇歌曲」發展出的合體。由於取材自唐詩,對我們頗為親切,但此曲真正的涵義卻超越中文原詩,是馬勒獨特的心境,可以從馬勒自己添加的歌詞中追尋。
作品的歌詞取自貝德格(Hans Bethge, 1876-1946)於1907年出版的《中國笛》(Die chinesische Flöte)。六個樂章當中,第一、第四、第五和第六樂章均可找到與之對應的原始中文詩,然而二、三樂章的詩歌來源不明。因為這些歌詞經過多次轉譯改寫,早已與原詩意境相去甚遠,但是馬勒的選擇與處理,貫穿了當時非常流行的生死辯證議題,也是他個人對這個問題的探究與思索。他在1908年9月寫信給學生華爾特(Bruno Walter)提到這部作品:「我到目前完成的,這應是最個人的了。」
大地之歌的核心意義,或者說構思的起點,可以曹操《短歌行》來概括: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延伸閱讀

其他推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