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協會

當我們走過田野;當我們行經墳場

馬勒音樂中的進行曲運用

具有功能性的進行曲,或在大庭廣眾渲染莊嚴肅穆的效果,或在軍事場合鼓舞士氣,激發愛國情操。在法國大革命、拿破崙的時代之後,作曲家們經常將進行曲運用於不再具有功能性的音樂的創作上,把它當做傳達「集體意識」的有效手段。

時間 : 2017/06/17(週六) 14:00~17:00

地點 : 夜鶯講堂

費用 : NT$ 400

主講人 : 陳漢金


陳漢金 教授

音樂學者,巴黎索爾邦大學(La Sorbonne)音樂學碩士、博士。曾專任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西方音樂史、音樂與美術,以及其他音樂學課程。經常撰寫音樂文章與從事演講。熱愛各類藝術,慢跑,爬山以及烹飪。著作有:《音樂獨行俠 - 馬水龍》(2001,時報);《發現貝多芬》(2003,時報);《白遼士 - 浮士德的天譴》(2003,麥田)。...

當浪漫時期的作曲家們(貝多芬、白遼士、蕭邦、華格納....),在他們的創作中運用進行曲時,就像當今的政客們在選擧造勢的場合中造勢時,運用聳動的言詞來煽惑群眾一般,他們喜歡用第一人稱複數,以激起某種沒有距離的充分共鳴:我們應該怎樣怎樣.....

同時也是指揮大師的馬勒,頻繁的在大型演出中指揮,他是不得不瞭解群眾心理學的:如何才能在大庭廣眾的場合煽風點火? 馬勒的所有音樂中,或經常引用進行曲,或是局部的具有進行曲風格,無疑欲藉著進行曲,在必要的時候,將他個人主觀的感受,更充份的渲染成「我們」的效應;這些進行曲風的「我們效應」,又如何被繪聲繪影的營造出種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