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協會

那一年 愛找到了我

從第五號交響曲閱讀馬勒內心世界的迂迴和曲折

馬勒愛樂協會第七十次定期講座

時間 : 2019/04/20(週六) 14:00~17:00

地點 : 夜鶯講堂

費用 : 400

備註 : 現場繳費,報名請洽馬勒愛樂協會

主講人 : 曾毓芬


曾毓芬 教授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博士(2008)、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鋼琴演奏碩士(1993)、東吳大學音樂系(主修鋼琴/副修中提琴);博士論文為《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的歌樂系統研究兼論其音樂即興的運作與思惟》;專長民族音樂學、歷史音樂學、音樂美學、鋼琴等;教授西洋音樂史、中國音樂史、台灣音樂史、傳統音樂概論、原住民音樂、音樂美學、分析與演奏、鋼琴。...

一九O一年,馬勒邁入不惑之年。第五號交響曲不再如前四首作品呈現童話式綺想畫面和直白的語意指涉,他從第一人稱發言姿態隱退,似乎開始走向深沈與內斂。從此,他的音樂劇本不再由主角來敘事,也不再有標題,即便第六號交響曲最後那幾道命運的致命重鎚,也僅只於抽象的戲劇暗喻。

對於這首作品的詮釋存在兩種不同爭議:一派人主張它是絕對音樂,認為不管由音樂內部的證據、或是他與馬勒的對話來看,第五號都沒有音樂以外的想法(即標題音樂),因此,雖然音樂訴說著許多人類的內心情感,諸如熱情、野性、憐憫、狂熱、莊嚴及溫和等,它仍是形而上的音樂。而另一派人則認為,馬勒所有的音樂都是有主張的,即便這首不具標題、也沒有任何歌詞的交響曲,也同樣具有一個內在而不外顯的標題。

第五號交響曲創作風格的驟變,恰巧與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同時發生──1901年11月,馬勒在慕尼黑與阿爾瑪‧辛德勒相遇、相戀,隔年三月結婚。那麼,究竟這首純器樂編制的五樂章交響曲仍具有馬勒作品一貫的自傳式特質?或者它是馬勒交響曲中難得的抽象作品呢?讓我們從音樂中尋找答案。

創作時間:1901至1902年間
首演:1904年10月8日在科隆首演

Mov I : In gemessenem Schritt. Streng. Wie ein Kondukt.
在有規律的腳步中像是送葬一樣的前進 升c小調

Mov II : Stürmisch bewegt. Mit grösster Vehemenz.
暴風雨般猛烈的流動 a小調

Mov III : Kräftig , nicht zu schnell.
不太快且有力度的 D大調

Mov IV : Sehr langsam.
非常慢的緩板 F大調

Mov V : Allegro giocoso. Frisch.
幽默調皮的快板 D大調

其他推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