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協會

漂得越遠學得越多,飛得越高摔得越重

從《美麗的磨坊少女》到《漂泊徒工之歌》

馬勒愛樂協會第72次定期講座

時間 : 2019/06/15(週六) 14:00~17:00

地點 : 夜鶯講堂

費用 : NT$ 400

備註 : 現場繳費,報名請洽馬勒愛樂協會

主講人 : 陳漢金


陳漢金 教授

音樂學者,巴黎索爾邦大學(La Sorbonne)音樂學碩士、博士。曾專任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西方音樂史、音樂與美術,以及其他音樂學課程。經常撰寫音樂文章與從事演講。熱愛各類藝術,慢跑,爬山以及烹飪。著作有:《音樂獨行俠 - 馬水龍》(2001,時報);《發現貝多芬》(2003,時報);《白遼士 - 浮士德的天譴》(2003,麥田)。...

漂得越遠學得越多,飛得越高摔得越重
- 從《美麗的磨坊少女》到《漂泊徒工之歌》

今年七月下旬,「室內愛樂台北」樂團將以室內樂的方式,演出馬勒的《旅人之歌》以及《第四號交響曲》。這兩首國內較少演出的曲目,反而是我自己比較想談論的,所以就將原先已排定在六月十五日,有關「馬三」的演講,先調開,換上了《旅人之歌》。

然而開講之前「必先正名」,我想把 "Lieder eines farenden Gesellen"原先國內慣用的譯名「旅人之歌」,改譯成《漂泊徒工之歌》。這樣子的改換,為什麼是必須的呢?因為牽涉到歐洲源遠流長「徒工制度」的社會學意涵以及文化背景,沒有把這些弄清楚,聽馬勒這首獨特的樂曲,就如同隔靴搔癢。

馬勒二十四歲時完成的《漂泊徒工之歌》(1884年),如何反映出他年輕時期的漂泊的生活、失戀的情傷?這首結合獨唱與管弦樂的「聯篇歌曲」,如何賦予德文藝術歌曲新意?它如何兼容民俗的傳統與前瞻的創新,預現出馬勒日後慣有的雅俗共賞?除了是《第一號交響曲「巨人」》的前兆之外,這部早期創作又如何預示晚年的《大地之歌》?

其他推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