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交響樂中的存在探索與生命詩篇
曾毓芬 教授
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博士(2008)、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鋼琴演奏碩士(1993)、東吳大學音樂系(主修鋼琴/副修中提琴);博士論文為《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的歌樂系統研究兼論其音樂即興的運作與思惟》;專長民族音樂學、歷史音樂學、音樂美學、鋼琴等;教授西洋音樂史、中國音樂史、台灣音樂史、傳統音樂概論、原住民音樂、音樂美學、分析與演奏、鋼琴。...
馬勒曾一度為第一號交響曲冠上「巨人」(Titan)的標題(1893,1894)。當眾人反覆問及此曲與尚.保羅同名小說的關聯,他說:「在我心中,就僅僅是一個堅強的英雄,為生存而受苦,與命運搏鬥、屈服。然而,至高的解決之道,要到第二號交響曲才會出現。」之後,他親手刪去這個標題。
1894年,當寫作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葬禮音樂時,馬勒彷彿「看見自己已死去,躺在花圈和花朵環繞中。」論及此段音樂,他說:「我正在安葬D大調交響曲中的英雄」。
第三號交響曲的創作歷程中,馬勒生命內裡的巨人與尼采哲學的「超人」心神相遇,借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詩篇唱出人類的苦痛深沈,而其解答,經歷叔本華對死亡的默想,最終在第四號交響曲透過孩童的眼睛,道出天真單純的真理。
從此,巨人身影引退。馬勒的音樂劇本不再由主角來敘事,即便第六號交響曲最後那幾道命運的致命重鎚,也僅只於抽象的戲劇暗喻。透過巨人之眼,馬勒從狂放的二十走入不惑的四十,而後沈潛入知天命的五十之年,至終,在苦難裡迸發出永恆的力量。
馬勒的生命詩篇全寫在音樂裡,本次專題演講將帶領大家透過音樂現象的實際感知,行至水深處,與馬勒心中的巨人一同經歷出死入生的存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