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神劇與華格納歌劇音樂中的超越性語法
盧文雅 教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授。1988年赴德國慕尼黑大學攻讀音樂學碩士學位,2007年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取得音樂學博士學位。目前擔任音樂學系系主任、管絃與擊樂研究所所長、音樂學研究所所長。...
※講座取消,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李斯特為人所熟悉的,是他才華洋溢的鋼琴炫技,青年時期的他炫技演奏為人所傾倒;1848年起他於威瑪擔任宮廷樂長,開始作曲與指揮,首演多部當代知名作曲家的作品,並將威瑪打造成人文薈萃的重鎮。到了1860年,他與已婚的卡洛琳公主(Elisabeth Carolyne von Sayn-Wittgnestein, 1819-1887)的結婚可能性,因教皇駁回卡洛琳公主與元配的離婚申請而全然破滅,他轉往居住羅馬,並於1865年正式成為神父。1860年間創作的兩部神劇《聖伊莉莎白傳奇》以及《基督》,音樂中所呈現的宗教意涵十分深刻、精緻,且耐人尋味。
華格納歌劇中基督教神蹟與救贖色彩鮮明的即為《羅安格林》與《帕西法爾》,前者創作於他青年時期,由李斯特指揮首演;後者則是他晚年最後一部作品,作曲手法洗鍊細緻。而李斯特創作神劇的60年代,也即是華格納與李斯特之女科西瑪(Cosima Wagner, 1837-1930)熱戀、生子時期。
此二位有著姻親關係,且都是浪漫時期的天之驕子,在他們的創作作品中,對基督信仰中的神蹟與救贖各有其巧妙精緻的超越性語彙,講座中將嘗試解構兩人的音樂技法,以探索其音樂中所呈現的超越性色彩。
延伸閱讀